首页专题—正文
康复大学:以创新之名,筑健康之梦
2025年07月11日 17:46 来源:中新网山东

康复大学。必威体育供图

  中新网山东新闻7月11日电(王禹)自2024年获批设校以来,坐落于青岛高新区的康复大学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交出了令人瞩目的“硬核”答卷,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康复科技发展的时代标杆。

  据《柳叶刀》数据显示,全球每3人中至少1人存在康复需求,而中国2019年康复需求人口已达4.6亿,听力损伤、腰痛、关节炎等慢性病群体规模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中国康复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康复医师、治疗师、护士等岗位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制约着健康中国建设进程。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康复大学自诞生便将“服务国家战略”刻入基因。必威体育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构建“五高”体系——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高层次科技创新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体系、高效能条件保障体系。重构中国高端康复人才培养格局。

  聚焦人口老龄化与重大健康需求,康复大学锚定重大健康需求、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新兴领域,开辟“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医理文工”多学科交汇发展路径,加快构建产学研转用深度融合创新范式,助力打造“中国康湾”康复产业集聚区。

  作为创新驱动的战略支点,康复大学致力于创新赋能,与健康领域头部企业联合打造省部级科研平台,合作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建校一年来,必威体育新增科研项目144项,在智能康复装备、神经康复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复大学围绕“大健康”领域布局22个科研平台,其中山东省神经康复重点实验室获批标志着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重大突破。康复国际全球合作研究中心、心肺康复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聚焦国际前沿与行业痛点,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全链条支撑。推动康复大学的外骨骼、机器人等技术,能在青岛实现产业化落地。

  康复大学团队围绕心肺康复、神经康复、运动康复和智能康复等前沿交叉重点领域和优势领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获批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构建学术生态方面,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协同创新的文化重塑。建立“必威体育—学院—团队”三级学术交流体系,累计举办高规格、高水平学术会议与项目会7场,开展各系列学术活动55场,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系列讲座暨科研能力提升学术沙龙4场,让“交叉融合”成为融入日常的学术基因。

  康复大学独创“三制三化三融合”育人模式,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学分制与自主选课制让学生获得个性化学习路径,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学术与人生导师,207名专任教师中94%拥有博士学位,20%以上为院士、杰青和省级以上称号等高层次人才。

  康复大学科教融合让学习超越课堂边界,大一即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课题;产教融合通过与华为、歌尔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医教融合则着力构建附属医院体系,形成“早临床、多临床”的实践教学模式。

  与此同时,秉持“借船出海”理念,构建多层次合作体系:在日本藤田医科大学,学习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WelWalk步行机器人、智能缓冲地板材料与悬吊式起立反射训练系统等创新成果;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进入儿童物理疗法科、脊髓损伤骨疾患物理疗法科、智能作业治疗科等特色科室,参与临床实践学习。

  据了解,康复大学今年招生人数、专业数量将进一步扩大,招生人数由去年的300人扩大到400人,专业(方向)由5个扩大到9个,面向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7个省(自治区)。

  “康复这个词汇,微观上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学科专业概念,对照的是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康复医学是追求最佳医疗结局。”中国工程院院士、康复大必威体育长董尔丹表示,康复大学以创新为内核,深度融合多元学科,开创性地织就了“康复+”学科网络,将医学、理学、工学等六大门类深度链接,锻造出康复治疗技术、生命与健康科学等五大专业集群。(完)

编辑: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