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济南的老街巷,“甜沫”的招牌总能引人驻足。许多初来乍到的南方游客以为是清甜爽口的糖水铺子,进去一尝,惊叹:“竟然是咸的!”这份讶异,几乎成了每位外地食客与甜沫相识的“见面礼”。
那么,“咸沫”为什么要叫甜沫呢?关于甜沫,其实有一段历史来源故事。
明末清初年间,天灾战乱,济南城中出现了大批难民。有一家田姓小粥铺,心地纯良,常常舍粥赈济。难民们得到恩惠,于是互相传告,来此喝粥的人越来越多。
人多,粥少,长此以往,粥铺难满众求,于是老板便在粥内加入大量菜叶和咸辣调料。难民每次乞粥,见煮粥的大锅里泛着白沫,便亲切地称此粥为“田沫”。
有一外地来济赶考的落难书生也来此求粥。食之,甘美无比,认为如同天上美味,感慨:“甜沫果然名不虚传”。后来,此位书生考取功名,特意回来品尝“甜沫”。不成想,已不是回忆中的那番味道。问其因,老板解释说其实是“田沫”,田姓之粥的意思。
书生恍悟,当初只听音而未辨字义,于是为老板题写“甜沫”匾额,并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从此,这种带咸味的粥便以“甜沫”之名流传开来。
时光流转,甜沫从救济食逐渐走向市井街头,成为济南早餐的代表。天蒙蒙亮,叫卖“甜——沫——嘞!”的吆喝就穿透晨雾,唤醒沉睡的城市。赶早的工人、学生、老人闻声而来,花几枚铜钱,捧一碗热腾腾的甜沫,稀里呼噜喝上一碗,额头冒出微微细汗,一天的精气神仿佛都从这咸香浓郁的粥里提了起来。
甜沫也彻底融入了本地人的美食体系,组成了“甜沫+油旋”的黄金搭配。刚出炉的油旋外酥里软,层次分明,带着椒盐和油香,掰碎泡进滚烫的甜沫里,吸饱了咸鲜的汤汁,入口是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时代变迁,高楼林立,济南城早已换了新颜。但甜沫这碗“名不副实”却底蕴深厚的粥,依然固执地飘香于巷弄之间。
路过甜沫摊,人们总是禁不住停下脚步,排起长队等待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甜沫。当南方的游客再次疑惑“甜沫为什么是咸的?”时,热情的济南人便会笑着讲起那个关于田家粥铺和落难书生的故事。而故事的最后,总会有人意味深长地说:
“甜沫不甜,甜在心间,甜在那苦尽甘来的人情味儿里。”
这碗承载着历史烟云和城市温情的咸粥,早已超越了名字的局限,它是济南人舌尖上的乡愁,也是一种历久弥“咸”却回味悠“甜”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