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7月18日电(记者 赵晓)“要不是因为一次脑外伤,我现下还在医院坐诊。”在眼科临床一线深耕60余载,年过八旬的毛瑞和至今仍惦记着重返岗位,为患者诊断疑难疾病、送去眼底光明。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医学事业紧紧捆绑在一起。
毛瑞和是从山东医学院(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走出的“眼科圣手”,自1965年学成毕业后,先后在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医科大学、山东省立医院等单位从医从教。1998年,他调任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现为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牵头组建眼科并担任眼科主任,直至退休。人生数十个春秋,他从未离开过齐鲁医学体系。
盛夏时节,在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附近的教职工宿舍,记者见到在家休养的毛瑞和。他身形消瘦挺拔,言谈举止间透着一股精气神儿。听闻记者从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驱车赶来,他像见到亲人一样,兴奋地拿出保存如新的工作证件,“工号1773号,主任医师毛瑞和”。回忆的闸门就此打开,他娓娓讲述自己与齐鲁医学的情缘。
燃尽心力终一业
济南市天桥区北园大街247号,是毛瑞和与眼科疑难杂症交锋20多年的战场。“1998年,我从山医大眼科学教研室调任这里工作,当时医院名字叫山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毛瑞和回忆道,初到医院,他肩负着振兴眼科的重任。
彼时,尽管科室人员不足、设备落后、床位紧张,但毛瑞和心中始终有一团火在燃烧,驱使着他带领团队一路闯关,拼出眼科新天地。
“最初加上我,眼科仅有6名医生,人少但个个精干。大部分人都曾在山东医学院工作过,承齐鲁医脉。”毛瑞和说,人才梯队的底子不错,大家又齐心协力谈合作、购设备,补上硬件的短板,让科室工作逐渐打开局面。
此后数十年,眼科完成了诸多复杂的眼眶占位、眶内肿瘤切除及眼球整形手术,在国际上较早并在全国率先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视网膜下注射术等技术。
毛瑞和尤其擅长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为角膜条件不好的老年患者带去重见光明的希望。“我曾为一位80多岁的老人做过这类手术。患者术前视力0.4,术后矫正到1.0,效果很好。”
视网膜脱落手术也是毛瑞和的“拿手绝活”。上世纪80年代,他曾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进修两年,师从在美国留学归来的王文吉教授,专门学习视网膜脱落治疗技术。回到山东,毛瑞和治愈了不少复杂性视网膜脱落病例,尤其是高度近视引发的视网膜脱落。
“当时,许多兄弟医院单位把复杂的视网膜脱落患者转诊过来,请我帮忙安排手术。单是山东省立医院门诊的老护士长就介绍了10多例。”毛瑞和透露,他在岗时做的视网膜脱落、眼眶肿瘤切除、眼部整形等手术的数量,居全省眼科专家前列。
一个个成功的手术案例为毛瑞和积攒了口碑。患者信任他,他亦不负每一份托付。
本应60岁退休的毛瑞和,一直延迟到66岁,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他每周二、周六全天在专家门诊,为大量慕名前来就医的患者治疗眼疾。直到81岁时,他在会诊途中遭遇意外事故,导致脑出血,才不得不告别坚守了60多年的岗位。
“治病救人是医者的本分,我只是做得比别人更认真一点。”受访时,毛瑞和对自己的成就看得很淡,一再感谢医院的支持、感谢团队的付出。“多方共同努力创造了齐鲁二院眼科的辉煌,传承了齐鲁医学精神。”
倾囊而出“传帮带”
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医疗团队中,三分之二是从山东大学毕业的博士和研究生,是齐鲁医学的后辈传人。作为从必威体育走出的临床教授,毛瑞和认为,上级医生有责任手把手指导和培养下级医生,让齐鲁医学的“火炬”代代传递。不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退休以后,他也是这样一以贯之地用行动践行。
“我们依托的是齐鲁医学体系,因此格外注重临床经验传承。”毛瑞和介绍,眼科团队实行“专科带教制”,即青光眼方向的主任医师带教青光眼方向的年轻医生,白内障方向的主任医师带教白内障方向的年轻医生,复杂手术由主任医师统筹带教。
以前在医院出诊时,毛瑞和的身后也始终有年轻医生跟随学习,遇到复杂病例,他指导他们全程参与,为后生提供学习和施展技术的机会。用他的话说:“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的力量无穷。老一辈齐鲁人不但要把年轻人‘扶上马’,还要多‘送一程’。”
王磊是毛瑞和手把手带出的徒弟之一。“我刚工作时基本功不好,毛教授从最简单的技术开始,一步步教我,不厌其烦。”王磊回忆道,毛教授不单单教书本上的知识,还传授很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在先进设备匮乏的年代,毛瑞和治疗各种复杂的视网膜脱离疾病,只需用眼底镜和冷冻机两种器材。“他用眼底镜观察眼底病变,找到视网膜裂孔;用冷冻机来封闭裂孔,让视网膜复位。看似步骤简单,实则难度极高。从用眼底镜找到裂孔,到隔着眼球从外面对裂孔进行冷冻定位,内外技术操作都要精准无误。”王磊解释说。
简陋的医疗条件倒逼出“硬核”的技术和救治智慧。在眼眶肿瘤手术方面,到现在山东省内也难有专家,能与毛瑞和的技术匹敌。他的技术究竟牛在哪?
王磊揭秘,人的眼眶空间小,各种血管和视神经密布,是手术的高风险地带。而肿瘤往往出现在眼球后面,在切除它时,必须绕过眼球操作,且不能损伤周边视觉神经。“毛教授对眼部解剖结构熟练于心,凭借细长的手指,能精准探到肿瘤的位置,加上他经验丰富、操作细致,能在不伤害眼部其他重要组织的前提下,找到合适的切口一举摘除肿瘤。”
“毛教授几乎天天把我们带在身边,一遇到疑难杂症,从问诊、检查、读片到手术,事无巨细地指导。他做一步,我们就重复学一步,就是这样传承了‘医’脉。”王磊说。
毛瑞和的妻子张桂屏,也是学医出身,对丈夫在医院“传帮带”的细节十分清楚。“我老伴的技术优势在于眼科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眼眶肿瘤切除、眼部整形等。这些手术除了常规操作,还需要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临床经验,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级医生。”张桂屏介绍,齐鲁二院眼科团队时常分组治疗疑难病例,丈夫毛瑞和即使在退休以后,也多次被邀请上台指导,分享手术要点和经验,比如怎样在取出肿瘤时不伤害患者脑神经、如何准确诊断视网膜脱离部位等。在她眼中,这就是齐鲁医学“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齐鲁医学情未了
屹立于当今杏林的齐鲁医学,是一块金字品牌,拥有百年的历史积淀。在西方医学、儒家文化、革命传统三大血脉的交汇影响下,齐鲁医学形成“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独特品质。这也是包括毛瑞和在内的一代代齐鲁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精神灯塔”。
“‘博施济众’提醒我们要有家国情怀和高尚医德,‘广智求真’要求我们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学习,不断精进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在毛瑞和看来,他从踏入山东医学院校门那刻起,就已贴上齐鲁医学的标签,之后走的每一步都镌刻着齐鲁医学的烙印。
60余载的从医生涯,也让毛瑞和深刻体会到,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有人文关怀,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最精湛的技术治病,同时尽量让患者少花钱。“‘医乃仁术’‘医道天德’,这也是齐鲁医学精神的内涵。”
当下,毛瑞和欣慰地看到,他递出去的接力棒,已被新一代齐鲁人稳稳地握在手中。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眼科团队近年在山东省内率先实施微切口白内障超乳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人工虹膜及高端晶体植入、25G/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等精尖技术,同时在白内障、眼底病、复合眼外伤、青光眼、小儿斜弱视等专业开展深入细致而富有特色的临床诊疗和研究。
展望未来,毛瑞和期待年轻的眼科医生以齐鲁医学精神为指引,练硬本领,怀软心肠,为患者擦亮“心灵的窗户”;希冀医院早日跻身全国一流三甲医院行列,接续传承齐鲁医学血脉。(完)